昨天在香港一位於美國出生的朋友對我說:他父親打電話給他,說香港十分危險,叫他趕快回去美國生活。 他的父親在美國是醫生,覺得香港十分危險,沒有前途。
最近,香港的確很亂,但是從沒有死人,反觀美國,頻頻有亂槍殺人,為什麼不覺得危險呢? 中美貿易戰,是經濟戰,延伸至心理戰,媒體戰。煽動丶捏造丶誇大丶虛構丶顛倒黑白等等,都是霸權國對外干預的戰術之一。 香港是中國三百多個城市中的一個,中國任何一個有地鐵的城市,人口都比香港多,換言之,香港是一個小城市。中國是世界大國,不要相信管不好香港這個小城市。
香港經濟常有颱風,很多人就忘了風遲早會停的。當資產高於股價的時候,就是股市的底部了。
中美每次發表消息一次,世界股市就震動一次。中美成為世界二大強國,不是因為戰機丶航母丶飛彈的軍事力量,而是因為經濟力量。 美國沒有中國的貸款,中國購買美債,美國對外計劃動不起來。美國沒有中國的市場,美國農業丶工業丶(飛機丶晶片丶食品丶大豆丶手機)等等,都會嚴重衰退,由美國搬去中國的企業也會倒閉。
特朗普渴望連任總統,中國只要平等條約。雙方各有所需,優勢在中方。
香港股市個別發展,留意金屬股。
你不承擔,你的家人就要替你承擔。
香港股市個別發展,留意晶片股,避免地產股。
今天星期一,下午五點至五點半,徐老闆在香港電台金融網e線談論股市。
一個品牌,需要長時間的廣告攻勢,這個時間,不是一年半載,通常要十年甚至數十年。利用廣告不斷對消費者轟炸,創造品牌的概念,這樣做的目的,是使消費者相信它的產品優於同業,是獨特的產品。品牌就是一種生命力。
投資股票重點放在競爭優勢及持久性的產品上。
留意酒類股,醫藥股。
最近的中美貿易談判,為什麼那麼困難?我們先看看中國與美國曾經簽署的貿易條約:
1844年中國和美國簽訂望廈條約。內容包括:美國商船停泊在中國港口,中國無權管轄;美國國民在中國發生爭議,按照美國法律處理,中國無權過問;未經同意,中國不能單方變更關稅。
1858年簽訂天津條約,內容包括:美國人可在通商口岸居住,設立醫院及墓地等;關稅由雙方協定,每十年修訂一次;鴉片可以自由買賣及進口;海關聘用英人辦稅務。
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,內容包括:(八國聯軍)中國付各國賠償金共四億五千萬兩銀,分三十九年付清,每年利息為四厘;外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之間駐紮軍隊。
美國特朗普發起貿易戰,然後要求與中國談判。中美談判的內容,我們小市民不得而知,但是有些條件肯定是美國要中國屈就。 現在的中國已不是從前的中國,槍砲已嚇不倒中國。無論貿易戰如何惡劣,巨大市場,實力雄厚的中國,經濟仍然會繼續有增長,特朗普已後悔與中國開戰。
留意科技股,醫藥股。
在香港,股票市場中,一般分二類人,一種是稱大戶,一種是稱散戶。
大戶用投機手段推高股價(包括:放風、研究報告推薦)等等,並在高點時沽出給散戶,散戶則在價格最高時買入股票,又在大戶壓低價格時將其拋售。 大戶通過造成價格的上升及下跌來擾亂股市,並進行高拋低吸。散戶總是在高點買入,在低點沽出,最終成了遊戲的輸家。尤其是貸款買股票者(孖展客),輸得更快,因為在低點時,他們被迫斬倉,不得不沽出。
1720年,世界頂級科學家牛頓,炒南海公司股票獲利一倍達七千英鎊,然後又在市場高點時買入更多股票,這一次,他損失了二萬英鎊。他說:「我可以測算出天體運動規律,但是無法估計人類的瘋狂。」科學家是門外漢,是散戶,會失去理性而瘋狂炒股。
股市淡靜的時候,人心沮喪,卻是最安全的時候。
留意公用股
為什麼香港樓價上升,白菜價卻不升呢?當香港樓價上升,香港政府不供應土地興建新樓宇,(土地在政府手裡),香港人的錢增多了,於是更多的錢去搶購供應少的樓宇,樓宇價格就會上升。當香港的白菜價上升,世界各地的白菜(各種蔬菜),(加拿大丶美國丶日本丶澳洲丶泰國丶內地)都爭著運來香港售賣,供應增長比錢增長更多,價格就升不起來了。這就是所謂:全球化,(但是各國的土地不能運來香港出售)。
各國歷史證明,樓價急漲,是民怒的重要因素。香港政府當務之急,是將地積比率全港提升至15倍,過渡期是10年,政府不要為高地價找藉口了!地價高,是政府的責任。
股價個別走勢,避免地產股。
留意金屬股
一百多年前(1853年),美國海軍進入日本東京灣,強迫日本開放貿易。日本像十九世紀的全球許多地區一樣,被西方不斷擴張的掠食力量威脅,簽署不平等條約,以極不利的條件開放貿易,包括外國人在日本港口不受日本法律的約束,日本主權受限制。國弱被人欺,談判靠國力。
現在中美貿易談判,中國已嚴厲聲明主權沒有商量。中國現今不是從前鴉片戰爭的中國。 貿易談判必須互利互惠,皆大歡喜,否則拉倒。
中國經濟仍然增長,股市個別發展,目前是換馬的好時機。
留意 科技股
1989年,日本的房地產價格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,東京的一平方英里土地價格,比整個美國加尼福尼亞的土地價值還高,日本沉浸在一個「地價不倒」的神話中。日本是由四個較大島嶼組成的島國,人多地少,銀行界普遍認為只要有房地產抵押,貸款就不會有任何風險,這種想法為日本銀行的巨額呆帳埋下了禍患。 1990年,日本市政府緊縮政策,貼現率由2.5%提升至6%,另一方面加徵地價稅。 1991年日本土地和房價急瀉,空房到處都是,地價連續下跌十四年,到2005年下跌超過一半,跌70%。
當市場興旺期,任何一種物品,例如樓市丶股市丶黃金,價格瘋狂上升時,會流傳價格永不跌的神話,人們不相信價格會下跌。
歷史已無數次證明,這只是神話,可惜,極少數人有吸取歷史教訓的能力。
今天星期一,下午五點至五點半,徐老闆在香港電台金融網e線談論股市。
香港在高房價的影響下,一些居民變得怨氣叢生,居民收入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,貧富差距也在擴大,這也體現在住房方面,有的人有好幾套房子,而有的人則一套房子也買不起。上週中文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公佈說:香港家庭年入息中位數為三十三萬九千七百元,中產家庭需要十七年不吃不喝不消費,才能買入九龍約五百九十二萬元的三百呎單位。
我不同意他的「十七年」說法,因為一個單位應該2人住,二人一起負擔。香港房價貴,有人歸咎於缺乏土地。事實上,香港是不缺乏土地的,是政府依賴高地價的收入,當作稅收,所以香港政府不願意將興建房屋的地積比率提高。現在住宅是5倍,寫字樓是15倍,九龍塘地積只是一倍以下。如果香港地價下跌了,政府就要增加利得稅和薪俸稅來彌補。
目前,中等收入人群來說,買一套房子也很不容易,即便是成功買上了房子,每月供款也是一筆沉重的負擔。消費是經濟增長的動力,房奴減少了消費,影響了各行各業。房價高漲,是消費的最大阻力,影響經濟增長。 現今,香港人怨氣已爆棚,政府是時候停止高地價政策,主力發展創新各行各業,推動經濟來增加稅收,勿再依賴高地價。
香港股市個別發展,留意奶類股,体育股。